央广网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王锡斐 王纪民)南京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还未等到进一步通报,2月25日,北京丰台一小区电瓶车车棚又起火。2024年2月17日,应急管理部官方微信发布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数据称,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瓶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6.7%。电瓶车火灾为何频发?住宅区电瓶车管理到底难在哪?如何让管理既保障安全,又方便群众呢?
今年2月23日,南京市雨花台区一处居住小区发生火灾,事故共造成15人遇难,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瓶车处起火引发。南京“2·23”火灾事故发生后,记者曾多次走访事发小区,针对在小区楼房架空层内设置电瓶车充电区域,还停放了数百辆各类品牌的电动自行车,不少居民表示,“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安全风险隐患太大了。”
尽管如此,该小区有不少居民仍充满疑问,“如果架空层无法充电,那该去哪儿充?”“架空层的充电位并不是居民设计的,电瓶车充电区域该由谁来设置?”
记者走访南京多个小区后了解到,不少小区都存在电瓶车充电难的问题。中国自行车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按目前中国人口数量计算,平均每4个中国人就拥有一辆电瓶车。没有堵车停车困扰、高效省力、使用成本低、不需要驾考、环保等优势,也让电瓶车成为了很多人的出行首选。
然而,便利的通勤工具充电却并不方便。电瓶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现象屡见不鲜。尽管,近年来,住宅区陆续设置了集中充电区,但庞大的需求量和有限的资源配置难以匹配,电瓶车上楼、电瓶入户、飞线充电任旧存在。记者随机走访了南京的几个小区,住在象房新村的王女士和记者说,尽管小区新设了充电桩,但是一“座”难求,也很无奈,“每次都要抢位置,去的晚了基本就充不上了。”
2月28日晚,记者走访了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某个小区,此时正是下班高峰期,在一幢27层的高层楼栋入户门厅附近,电瓶车集中充电区已停满了电瓶车,市民陈女士正在找充电口充电,她和记者说:“这个集中充电区是去年改建的,之前这里是绿化带,但是只有一边有遮雨棚,像今天下雨,不充电第二天没法上班,要是充电的话,充电器和接口都在淋雨,感觉挺危险的。”
记者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下这个只有半边设置了遮雨棚的充电区,一共20个充电口,每边10个,但大部分充电口都暴露在外,有遮雨棚的一边挤满了电瓶车,灯光也不是很亮,充电口旁的二维码几乎看不见,更别说扫码了。记者发现,陈女士是用手机手电筒照明找到了电瓶车电瓶的充电口,然后让车暴露在雨中充电。在另一处集中充电区,记者看到一辆正在充电的电瓶车,充电器用一次性塑料袋套着充电。
记者了解到,不少居住小区在设计规划之初并未考虑电瓶车充电这一需求,有关部门在管理方面却有着明确要求。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江苏省电瓶车管理条例》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禁止电瓶车在居民住宅楼的楼梯间、楼道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停放。禁止违反用电安全要求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瓶车充电。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有权予以劝阻、制止;对不听劝阻、制止的,可以向负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广泛的需求和明确的条例之间,不少人选择违规冒险,危险也就随处潜藏,南京“2·23”火灾事故便是其一。安全缺失的背后是管理的缺位,毋庸置疑,但管理缺位一方面是管理者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支持。尽管有不少小区在“2·23”火灾之前就开辟了电瓶车集中充电区,但无论是规范性,还是管理上,都亟待科学的决策来引领和规范。
电瓶车火灾为何频发?带着问题,3月1日,记者走访南京多家电瓶车售卖店,多位店主向记者表示,现在销售的电瓶车大部分都安装有电池保护的装置。“就是电动自行车里有一个系统,可以有效的预防电池过流或过温,比如系统监测到电池温度过高就会自动断电。”从事电瓶车销售维修行业近6年的姜先生向记者介绍,有接触过一些车辆着火或者冒烟的案例,但不多,“如果是正规品牌的电瓶车,是很难着火的。”
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有80%的电瓶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年先生是某品牌电瓶车专卖店的负责人,在他看来,电瓶车起火,多半与不规范使用、违规改装、电池受损等有关。“电瓶车也是要保养的,很多人长时间连续使用电瓶车,电瓶持续放电过热后,没有给它休息的时间就直接充电,这是很危险的一个做法。”年先生介绍,还有人为了长续航会换更大号的电瓶,“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会主动跟客户说如果电瓶没办法使用了,最好更换原规格的电瓶,但他们如果强烈要求要换大一些的,我们也就换了。”
除了客户真正的需求的改装,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秘书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不少厂家发给经销商的电瓶车,都是空车发过去,并不配有原装电池和充电器,到了专卖店或经销商处才会由商家自行安装,“正规的大品牌对电瓶和充电器使用哪款、如何安装,都会有要求,但一些资质不全的小厂家就没那么‘讲究’了。”该名工作人员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经销商能自行更换一些价格低、品质一般的电瓶和充电器,以降低销售价格吸引顾客,这或许存在一定安全风险隐患。”
据《江苏省电瓶车管理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拼装电瓶车;(二)改装电瓶车的电动机和蓄电池等动力装置,或者更换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电动机和蓄电池;(三)改装电瓶车的速度装置,使最高时速超过强制性国家标准;(四)在电瓶车上加装车篷、车厢等改变外形结构影响行驶安全的装置。”
对电动自行车改装的监管是不是到位这一问题,记者走访多家电瓶车专卖店了解到,对这类现象展开实际监督管理存在一些困难。年先生向记者介绍,“监管是很困难的,虽然会有相关的部门来检查,一旦检查的人走了,改装还是接着来进行,他们不知道究竟哪些是改装,哪些是维修。”
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江苏多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都开展了电瓶车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相关的专项行动。除了主管部门的监管,中国自行车协会在今年2月下旬发文,呼吁电瓶车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电瓶车产品质量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积极努力配合并全力落实各级主管部门及行业组织对电瓶车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管与自律规范;各品牌经销商也应规范销售和售后服务,坚决按照产品出厂状态进行销售和维修,坚决杜绝拼装、改装、加装等行为,全力做好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和维护保养的宣传普及。
“2·23”火灾后,南京全面深入开展消防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在全市开展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和保障房片区消防隐患专项整治。记者在走访中也看到,不少小区在单元楼张贴了来自街道办事处的《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社区物业也贴出通知,提醒居民公共区域保持通畅,电瓶车及电瓶严禁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有的还给出了自查时间,超期将统一清理。然而,清理的同时是否也应注意有序疏导呢?
3月10日,记者再次来到28日前往的小区,紧挨着之前陈女士充电的集中充电区附近,更靠近单元楼的一处绿化带被夷为平地,作为新开辟的集中充电区。该楼栋居民顾先生和记者说:“之前已经有一块绿化被用来建充电区了,现在也没有征求意见,更没有通知,这么近的位置又清出一块绿化区域建充电区,也不知道如何考虑的,绿地率还能保证吗?”王先生对于改造集中充电区的标准和程序表示不解。
2022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江苏省《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依据建筑、气候区划,对各城市的居住区绿地率进行了分级分层规定。比如,7层-9层居住区,绿地率最小值为30%;19层-26层的高层居住区,绿地率最小值为35%。《江苏省电瓶车管理条例》第四章也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电瓶车等非机动车通行道路、停放场所、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规划。居民住宅和其他建筑建筑设计企业应当按照规划许可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不难发现,关于电瓶车的基础设施并非随意改建,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如何让居民的电瓶车充上电、充好电?江苏省政协社情民意信息特邀专家卢勇认为,目前,小区消防安全治理偏松,人的安全意识不足,规划管理跟不上电瓶车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集中充电区的电费计价偏高等问题突出。他建议,加强电瓶车停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对新建小区,统一测算小区户数和电瓶车保有量,以整体便于电瓶车停、充、用为依据科学规划停车位规模、数量,以及充电设置的布置;对老小区,应以消防安全为首要原则,统筹小区布局、小区规模,对电瓶车停放和充电进行重新规划,列入公共预算,统一安装标准。集中停放充电区一方面要与居民楼留下安全距离,另一方面集中停放充电区距离居民楼不宜超过200米。统一电动车充电收费标准。坚持停放公益化,充电收费成本标准,即停放免费,充电电费最高不得高于居民用电,以杜绝居民电池提到家里充电的冲动。
在采访中,记者看出,尽管《江苏省电瓶车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使用满十年的电瓶车不得上道路行驶,但消费者关于电瓶车的使用的时间并不了解。与此同时,记者也发现,在全国电瓶车火灾数上升的同时,涉及电瓶车火灾事故数下降的城市,也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安装梯控AI系统,通过声光报警、远程控制等方式,防止电瓶车进梯入户;针对单位企业,推动电瓶车充电场所建设,让员工单位充电、满电下班;推动电瓶车火灾投保,推动将电瓶车火灾事故理赔纳入居民自然灾害家庭财产综合险等。
《江苏省电瓶车管理条例》明确电瓶车管理应当遵循保障安全、方便群众、源头管理、协同共治的原则。希望有关部门积极作为,以“智”促治,答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新问卷,回应民生关切。
电瓶车火灾为何频发?住宅区电动自行车管理到底难在哪?如何让管理既保障安全,又方便群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