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很重要。物业应该给老百姓建集中的、便利的充电设施,让老百姓有地可充,” 张桐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电动车上楼问题。
新京报讯(记者 吴淋姝 实习生 郭凯裕)8月份,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市多个小区发现,“电动车上楼”的不文明现象比较普遍。5月份,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新华东社区15号楼和19号楼引入了“电动车禁入楼宇”系统,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展览路街道辖区监督员张桐表示,未解决居民充电难题,社区同时配备了充电柜,并在车棚内安装充电桩。
自6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公民应当“规范有序停放车辆,在指定位置充电”,并提出重点治理“在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为电动车充电”的不文明行为。
7月初,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总工程师李云浩在《北京市城市安全形势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发布会上提到,截至2020年6月30日,北京上半年发生火灾1018起,其中,电瓶车引发火灾91起(含电瓶车蓄电池火灾12起),占火灾总数9%,共造成4人死亡。
政馨园二区1号楼2单元8楼楼道里停放着电瓶车。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摄
8月18日,在丰台区政馨园二区1号楼2单元门口,新京报记者看见醒目的“楼道内禁止堆放杂物、可燃物”提示。在该单元一层墙壁上,亦贴有“楼内禁止停放电动车及充电”的提示。然而,通知对面便停放着一辆电瓶车。
2单元共14层,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1层至8层大部分楼道内均停放着电瓶车,其中8层楼道内有3辆电动自行车和7辆自行车。
一位业主称,虽然楼道内贴着“禁止停放电动车”的通知,但部分居民仍然视而不见,“这些真的是安全风险隐患。”该业主表示,之前曾拨打过“12345”热线反映楼道内停放电瓶车的问题,“自行车少了一辆,4辆电动车变成了3辆,其他没有变化。”
新京报记者发现,该小区门口有5个供电动车充电的充电桩,每个电桩配有2个充电接口。充电桩区域并未安装雨棚,此外,其中一个充电桩内缺失一个充电接口,该小区可用的电动车充电接口仅剩9个。
政馨园二区物业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称,电动车上楼的问题早已存在,但因小区内没有供自行车、电动车停放的空地,许多住户就将车子停放在楼道内。
“除了门口的那几个充电桩,其他没有空地。”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发现有居民从家中拉线,为停放在楼道内的电动车充电,“我们及时进行了制止。”
新京报记者从政馨家园社区居委会了解到,针对“电瓶车上楼”一事,居委会曾多次劝告部分住户,在2019年就清理过两三回,但居民们很快又将电瓶车放到楼道里。目前居委会正在跟物业协商推进解决充电桩的问题,进而解决电动车上楼的问题。
宋家庄家园三区4号楼5层,停放在楼道的电瓶车。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摄
在宋家庄家园三区4号楼外侧,新京报记者看出设有自行车和电动车的地下存车处,一名工作人员称,该地下车棚设有90多个电动车停车位,“只能停放,不允许充电。”
4号楼一层的电梯间贴有“电动车起火,夺命只需100秒”的警示海报。然而,记者走访后发现,这栋共29层的楼内,仍有不少住户将电动车停放在过道或家门口。
该社区居民王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家中就有一辆电瓶车,“每次充电都推进家,人守着充。”王先生说,虽然知道这样危险,但也没办法。如果小区有室外充电设施,他肯定选择在楼外充电。
居民徐奶奶表示,之前她的邻居在楼道拉线给电瓶车充电,“每次都充四五个小时,那一段时间很担心会引发事故,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后来没看见(邻居)充电了,估计不骑车了。”
对于“电动车上楼”的现象,宋家庄社区居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有些无奈,“我们没执法权,只能上门劝阻,贴个通知,再跟物业说说。”
上述居委会工作人员说,这不是一层、一栋楼的个别现象,存在于许多楼、许多小区,“虽然我们也经常跟物业一起清理,但这全靠个人自觉。我们也不能没收了或者扔了,无法处置住户的私有财产,没这个权力。”
对此,宋家庄家园物业人员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物业方面刚签合同,近期就会施工在楼下安充电桩。
2018年11月12日凌晨,海淀区天秀花园澄秀园2号楼一楼道内电瓶车着火,并很快引燃附近的其他车辆,火灾最后导致一死一伤。
8月18日下午,新京报记者再次来到天秀花园澄秀园2号楼,看见一层大厅贴有“楼道内禁止停放电动车及充电”的提示,墙上则写着“楼道内禁止停放电动车”的红字。
记者探访整个单元楼,并未发现有“电动车上楼”的现象。澄秀园一名物业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假如发现有人将电动车推进居民楼,他们会及时上门宣传教育,并将电动车清理至楼外。对“不自觉”的居民,物业人员就会多次敲门告知,请居民做好配合工作。
2019年,物业在电动车、自行车棚加设充电桩,以方便居民充电。记者在车棚内看到,充电区域设有约10个充电桩,部分电动车正在充电。
在西直门南大街新华东社区15号楼,如有居民将电瓶车推入电梯,电梯内立即会响起 “电动车禁止入内,请离开”的提示语,同时电梯停止工作。
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展览路街道辖区监督员张桐介绍,今年5月,该单元楼引入“电动车禁入楼宇”系统,成为西城区第一个试点的居民楼。
据了解,该系统安装成本约3000元,通过电梯内的摄像头探测进入电梯的物体,识别为电动车后电梯门将无法关闭,同时电梯内的楼层按钮将暂时失灵。
“哪怕将电动车倒着推进去或是刻意遮挡摄像头,系统都能探测并识别异常。”张桐说,该系统和一个大数据库联网,“全国生产的电瓶车,都会录入这样的平台。”
治理“电动车上楼”,张桐认为不能“光堵不疏”。为解决居民充电需求,小区设有3台可自动断电和自动灭火的充电柜,一台充电柜可为8组电池充电。智能电池充电柜一侧,有一间充电棚,棚内设有约10个充电桩。
张桐称,像这样的充电柜展览路街道已投用百余个,未来还将增设更多充电柜供居民使用。此外,展览路街道计划将在所有高层居民楼引入“电动车禁入楼宇”系统,同时规划建设停车棚,投入更多充电桩和充电柜,以完全解决电动车上楼的问题。
新华东社区引入“电动车禁入楼宇”系统的同时,社区配备了充电柜。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摄
早在2017年,公安部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即明确规定,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公民应尽量不在个人住房内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确需停放和充电的,应当落实隔离、监护等防范措施,防止发生火灾。
今年5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同样规定,业主、物业使用人、物业服务人等不得违规私拉电线、电缆为电动汽车、电瓶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等充电。
但因社区并没有执法权,物业也只能对违停车主进行宣传教育,因此电动车上楼的问题虽都知道危害,但仍“屡治屡现”。
特别在一些室外充电设施不足的老旧小区,治理“电动车上楼”显得更为困难,“因为居民在楼外没有充电的地方,只有把电动车推上楼充。”张桐说,居民们知道电动车上楼的危害,但存在侥幸心理,觉得电动车引发的火灾离自己很远。
上述《通告》亦明确,物业服务企业、主管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立即组织对居住小区、楼院开展电动车停放和充电专项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对检查发现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的,应当制止并组织清理。
“疏堵结合很重要。物业应该给老百姓建集中的、便利的充电设施,让老百姓有地可充,” 张桐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电动车上楼问题。